校长对话毕业班同学:送给毕业生的四条锦囊妙计

2022.05.25

始于初秋,终于盛夏,时光不漫长,匆匆又夏天,2022年的毕业季如约而至。5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邀请2022届毕业生出席了“我和校长有约:毕业季星辰大海”见面会。本次见面会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见面会上,即将告别学校奔赴前程的毕业生们吐露心声、直言困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为毕业生真诚作答、深情指引。

 

 

面临即将毕业的人生重要节点,同学们有何感受,又将作何选择?后疫情时代下,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开启新的篇章?在这次见面会中,徐校长、教授及老师们纷纷送出了“毕业锦囊”。

 

毕业季:徐校长的“毕业锦囊”

 

自信

 

徐校长告诫毕业生们,无论在什么状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要相信自己。校长从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入手,谈到自己初到美国读书时,面对新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一开始也是很普通的一名学生。到达新的人生阶段,新的环境里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每每这种时候,自信总是帮了大忙。自信的加持能够发挥人的无限潜能,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徐校长勉励同学们牢记“相信自己会比现在的自己优秀100倍”,有了自信,也就拥有了力量。

 

大胆

 

初入社会或职场的同学们很多时候做很多事都是第一次,徐校长为毕业生加油打气,提到不要因为自己经验不足或者是“新人”而畏惧。没做过不代表做的差,很多时候,正是第一次做事的大胆造就了成功,所以要大胆去尝试。做人不要太患得患失,不要总是去想选择错误怎么办。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走弯路的。弄错了,重新走过就好了。仅有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大胆去做事情。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敢于问、大胆问,正所谓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放松

 

徐校长谈到他担任面试官的时候常问的一个有趣问题:如果你的老板临时要飞西雅图出差参与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议,需要你帮忙订机票,但是在头一天晚上你发现飞西雅图的航班全部被取消,请问你该如何处理。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智者的人生哲学。面对这个难题,徐校长告诫毕业生们一定要放松,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畏惧选择错误的后果。放松了,也就清醒了,也就不再紧张了;有了好的态度,也就知道如何去行动了。

正如校长在他的文章《松而不懈》中写道:“把事情的重要性想得过于严重,会产生过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是你旅行中那份行李的重量,太重了,你无法走快,无法走远,你人生的路会走得愈来愈沉重。智慧是一种弹簧力,你愈紧张,头脑绷得愈紧时,智慧是出不来的。”

 

态度

 

最后,徐校长还谈到了态度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事情做不好,并不是能力的问题,也不是客观因素导致,而是态度问题。以我们身边的事情为例,有的同学迟到并解释是堵车所致,但其实并不是只有迟到的同学遭受了堵车,也有其他同学遇到了相同的客观条件。而结果的不同,就是态度所致。积极或是消极,认真悉心还是敷衍了事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了好的态度,也能带来好的行动,催化好的结果。放松是一种态度,谨慎小心也是一种态度,不同的情况下要用不同的态度面对。校长幽默地说“面对一道数学问题,总是拿化学方程式来解答是不行的”。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解惑也

 

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徐校长也向毕业生们抛出问题,希望毕业生们分享在校就读期间认为遇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以及自己独有的师生经历,当作是离别之际送给母校的一份礼物。

 

接下来,我们一起听听同学们的困惑与校长的分享吧~

 


朱云霄同学: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教导要自信,我也会不断告诉自己“你是很优秀的”。然而这种暗示带来的重组自信总是短暂的。很多时候,外界的反馈,比如学业上的表现、他人的评价甚至会打破这种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我想请问徐校长如何有效地持续地提升自信?

 

校长分享:

先行动起来!一个人若想要有持续的自信,就需要有至少一两个自己能够为之骄傲的成就。无论大小,但一定要有。所以大家要先去做,去实践,做了之后有了成就,才有扎实的自信的基础。有了相应的成果,自信也会随之慢慢增加。

 

基于这个问题,张博辉教授也结合他自身的经历给出了两条具体有趣的做法:

一、保持经常运动。运动能给人带来勇气和自信,无论对内心和身体都是一种良药。有时候科研项目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会去跑步,而很多灵感都是在我长跑5000米之后获得。二、当心情低落或者不自信的时候就去喝一杯咖啡,没有什么是一杯咖啡不能解决的。给自己一杯咖啡的时间,亦或是一杯茶。一杯咖啡、一抹阳光、一缕闲,静下心来,很多问题就想明白了。

 

 

朱云霄同学有话说:

校长和张教授对于“如何有效且持续地提高自信”的回答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自信并不应该仅仅从自我暗示中得来。真正的可持续的自信应该是建立在自我获得的成就上的。这种成就可大可小,也可以是工作学习之外对美好人生的充分体会。只有在获得一定的成就后我们才能拥有坚实的自信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正向自我暗示和积极行动取得更大的成就后便能获得更多、更持久的自信。

经过这一次交流,相信大家将带着校长的人生智慧,以更好的心态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何东晟同学的困惑:

作为一名毕业生,我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中,想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我该如何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王丛教授用一本《力量从哪里来》分享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书籍作者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一士”学校创办人李一诺的在工作中不断尝试其他领域,勇于发展别人不愿意的事业,在一次次身份转变中寻到了自身的力量。

王丛教授谈到,我们要敢于打破他人的想法和传统的评价,敢于尝试不同的事情。如果找到了自己的火种,想清楚了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那就把握好自己的目标不要去过多在意他人的眼光。同时,坚定自己的道路,不要一味去想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敢于突破常规,不要太过信仰或崇拜他人的成功道路。

 

 

何东晟同学有话说:

教授告诉我,要勇于尝试各种新的事物,保持着心中的一团火焰,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作为准毕业生,在之后的人生中,我也将会践行同样的尝试,例如,在研究生学习中做一些科研项目,在假期也进行不同领域的实习,在探索中找到完善自己,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李奕璇的困惑: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特殊环境下选择变少,以及大家的求稳心态,同学们似乎越来越投入学习,寻求稳定的职业发展,也就造就了现在的“内卷”现象和求稳心态。我们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校长分享:

找到自己所长,方能自得其乐。内卷这个话题实际上还是看个人,然而不确定性,其实是一直存在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与激烈的竞争,同学们要敢于走出舒适圈,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我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的研究领域其实都不一样,甚至现在带博士生做研究,也是在开拓新的领域,每带一个博士就是一个新的研究项目。我们要有探索新的方向、新的领域的勇气。通过不断的拓荒,直接带来的是个人能力的成长。至于在竞争环境下的心态问题,希望同学们能有自己的所长。有一个人很会炸油条,油条炸得又香又清脆。当别人都称赞他时,慢慢地他也会把油条炸得越来越好。

人要有一两件所长之事,哪怕是件最不起眼的事情,因为这是自信的基础,也是内心的支撑。有一技之长,内心才能踏实,方能自得其乐。

 

面对求稳心态,叶晓妮处长也谈到自己的经历供大家借鉴: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就职于一家瑞典公司,入职那天,公司宣称三十年不会裁员。然而,一年之后,金融危机爆发,公司开始裁员了,而我成为了做出裁员的决策者。所以不稳定性其实是一直存在的,现在看起来寻求的稳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心中会有一团火,那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一些事情、你的目标所在。

越是在动荡的时候越要保持住内心的一团火。不管世界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团火会熊熊燃烧。当这团火暗下去一点的时候,就要想想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保持住心中的那一团火,就是将来同学们可以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关键。

 

 


金易同学的困惑:

校长您曾和我们多次提到“要做有趣的人”但是当我们未来有一天步入中年,面对工作、养家的压力,如何继续保持做一个有趣的人,而不被生活的压力所吞噬?

 

校长分享:

做一个有趣的人是一种人生信仰。如何过好这一世,不仅仅在于事业上的成就,信仰更是做人之本。成功不等于愉快。校长规劝大家在年轻时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信仰,养成自己的人生观。诚善、充实、健康都可以是一种信仰。而有趣,取决于心里的想法,而不是取决于别人和环境,不是取决于年龄和压力。做一个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温暖,也像太阳一样温暖、照亮他人。

 

金易同学有话说:

我一直力求找到大学时光的平衡,在无趣中找有趣。比如说课余想吼两嗓子,于是加入了合唱团,每一次登台合唱都让给我独一无二的感动;比如加入了朋辈心理辅导uBuddies,在每一次倾听和探讨中体会朋辈之间的感召。这些事情就像冬天晒太阳、夏天去乘凉,生活中的美好每一次都是在无意间和我们相遇。我想这也就是当一个有趣的人的意义所在吧:内心世界的富足让我们得以前行在黑暗之中,温暖的传递让我们得以伫立于寒风之中。

 


柯俊宇同学的问题:

请问徐校长,您觉得我们22届的毕业生和往届的毕业生相比,有哪些特质?

 

校长分享:

徐校长首先对本届毕业生的普遍优点表示了肯定,例如对学习投入、有不错的学术成绩,但也不忘对不足之处进行谆谆教诲。校长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对世界的探索,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多与人交往、交流,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取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另外,他也劝告同学们要学会善用手机,不要让手机隔绝自己和世界。锻炼需要时间,学习需要时间,看展览需要时间,要多多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了解世界。

 

柯俊宇同学有话说:

校长的这番话让我颇有感触,结合我自己,在校园最后的这段时间里,难得闲下来,便了解了不少新鲜事物。前两天阅读校刊《神仙湖畔》,也才知道原来一起踢球的林老师这些年在校园里举办了这么多深深吸引我的活动,才知道蔡玮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我最近感兴趣的DAO高度相关,这时也会有亡羊补牢的叹息。只希望毕业之后,身为校友,还能和学校保持紧密的关系,还能多多回来和往日的师友们交流,希望为时不晚。

 


周可欣同学的困惑:

校长您怎么看待要平衡“自负与谦虚”“鲁莽与谨小慎微”“过度紧张与过度放松”?因为似乎所有的建议没有通用的,而是需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如此一看,所有的建议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校长分享:

徐校长谈到,这对于任何人其实都很难以平衡,可能今天能够平衡,但第二天又做不到了。他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说这其实有些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了。或许我们不要管这么多,不要畏首畏尾,先做起来。至于对错,正如校长在《大雁飞过的地方》所写,“人这一世,要说清楚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事情也许也说不清楚。” “在灾难面前,在命运无情地暴击下,恐惧是没有用的,恐惧只会使人丧失逃生的智慧。悲哀也没有用,责备和埋怨,更是徒劳的。”所以我们不要管这么多,尽管着手去做,去行动。

 

周可欣同学有话说:

校长提到的“自信、大胆与放松”,要真正做到的确很难,就像平衡与极端之间的关系。不过我认为与其纠结细节不如在一次次行动中试图无限接近于目标,把复杂的事简单化,可能就是对待虚无主义的窍门吧。

 


吴寒翰同学的困惑:

在目前全球化受到疫情和不稳定局势的影响而有所放缓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国际化人才应该怎么看待和应对?

 

校长分享:

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虽然现在国际局势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同学们一定要往长远看。很多事情近看糊涂,远看清楚,正如开车一样,视线广了,盲区也就小了。长远来看,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走出国门,去看世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最重要的都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业。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就此问题,学生事务处李德伟处长也给出了他的看法:

① 大势所趋,欣然接受

② 红海激烈,蓝海平稳

③ 共争必伤,共存长久

④ 多算多知,百战不殆

⑤ 人有我优,人优我走

 


陈致晖同学的困惑:

我在本科学习中遇到了很多非常博学和热心的教授。他们非常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愿意手把后地带领我们接受科研训练。仰仗教授们的帮助以及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我在本科阶段积累了一点科研经验和成果。面对未来,我开始认真思考是否要继续走科研道路。我想问校长作为有科研兴趣的毕业生,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走科研道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校长分享:

面对选择,遵从内心。能有机会选择继续从事科研或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是非常幸福的。有的人选择其中一条在道路可能是因为另一条走不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条路都是通的。面对选择时,要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和事业。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选择你不怕吃苦的,投入到忘记时间的。当你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忘记时间。就业还是升学这个选择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千万不要去评判哪个更高级,不要去和他人攀比。

 

 

陈致晖同学有话说:

毕业之际,徐校长给了我们很多对人生有指导性的建议。无论是对未来的自信,对生活的放松和对困难的勇气,还是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何面对新的人生阶段,都是“道”的传授,是对广阔生活的解析。

从这次校长对话中匪浅的获益不多赘述。虽然有些建议我暂时还做不到。我先听进去,记下来。也许若干年后,面对一些选择,回忆一些经历的时候,能惊喜地发现徐校长的建议是多么充满智慧。

 


赵庆同学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一脉相承,学校从建校之初的一所废旧厂房开始到拥有今天的面貌,非常不容易。我想请问校长,我们要结合传统与现代、融汇东方与西方,建设百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在的特色和理念应该如何坚守和传承?

 

校长分享:

校友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一个学校能绵延传承的关键更多在于校友,也就是取决于在座的同学们。校友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不仅仅是我们大学,全世界的大学都是一样,只有通过一届又一届校友的努力才能不断传承和发扬大学的精神

希望未来在座的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发扬大学精神。

 

赵庆同学有话说:

听了徐校长的讲座,我得到了新的启发,关于大学的未来建设和传承,除了校长与老师们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以及校友,每一个港中大(深圳)人的努力才是大学精神得以薪火相传的主力。

 

结语

 

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毕业生们能牢记校长的嘱托,也愿这谆谆教诲能在你迷茫、困惑之时为你指明方向、照亮前行的路。未来,请让岁月与星辰去见证吧!

 

网页编辑:谢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