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野 | “知行” x 厚含·个人成长计划 第三期社会实践工作坊回顾

2024.06.26

2024年6月6日,知行计划联合厚含·个人成长计划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坊。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黄素君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戴韵老师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讲师陶桢博士,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分享,分别从田野调查的内容与意义、资料挖掘的技术、与当地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田野调查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讲座末尾,三位嘉宾一同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讲者介绍

 

黄素君教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哲学博士(教育),研究兴趣包括:教育社会学(话语分析、政策分析)、课程研究(道德和公民教育)、教师教育、质性研究方法(叙事研究)等,主持参与多项教师生命史、学校口述史研究。

 

戴韵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助理教授,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哲学博士(教育),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素养、STEM教育、教育技术、数字人文等,主持参与多项微观民族志(特别是教室民族志)研究。

 

陶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系获哲学博士(教育),研究兴趣包括: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影子教育等。

 

讲座目录

 

(一)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田野调查呢?

(二)如若尚未具备这些品质,又想参与田野调查,该怎么办?

(三)开展田野调查,究竟是怎样一番体验呢?

(四)田野调查中的独特视角——“当地人”视角是什么样的?

Case:侄子不愿用测温枪量体温

(五)如何在田野调查中建立信任关系呢? 

(六)在田野调查中如何处理与受访人的关系呢?

(七)开展田野调查,怎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

(八)田野调查中匿名化一定能实现保密性吗?

(九)如何在田野调查中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呢? 

Case:博士论文《中县干部》

Q&A:  问答环节

 

内容回顾

 

走出书斋,置身于田野,我们会更深切体会到自己作为个体与社会的联结,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田野调查中,我们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掌握对真理更深刻的理解。

 

(一)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田野调查呢?

如果温和、激情、好奇心、同理心、耐心、人文关怀、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就可以踏上田野调查的旅程了。在田野中,自我与他人相互影响,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二)如若尚未具备这些品质,又想参与田野调查,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感知我们的周边,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换位思考,理解事物存在的道理;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参与社会活动。当然,同学亦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自我提升。

 

(三)开展田野调查,究竟是怎样一番体验呢?

可以将田野调查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沉浸田野、走出自我以及创造知识。这与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相近。首先,需要调动自己的感官体验获取一手资料以及自己主观的体会,尽可能真实、详细地记录在田野笔记中。其次,回顾整理、建构理论框架的时候,我们就应当以学者的姿态客观地评估所得资料,最终产出报告。

 

(四)田野调查中的独特视角——“当地人”视角是什么样的?

研究者应尊重研究对象的自主性与人格尊严,不强加个人价值观。

 

Case:侄子不愿用测温枪量体温

戴老师观察到现象即侄子不愿意使用测温枪量体温后,自己列出了几种假设、解释。进而,她开始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假设。随后她便询问侄子,从他口中获取本位/主体视角下的答案。

 

(五)如何在田野调查中建立信任关系呢? 

需要沉浸式参与,真实体验田野生活,观察和了解“秩序”。真诚地表达调查目的,争取共情,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关键在于去观察,而不是去分析。

 

  (六) 在田野调查中如何处理与受访人的关系呢?

 研究对象通常比你更了解田野中的一切,其实是你一直在被他们考察和评估。获取数据许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心态和话语的转变尤为重要,从“考察”变为“学习”。

 

(七)开展田野调查,怎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

诚是最佳的策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受访者。道则是以自然的人本主义方式去理解他人和世界,只有在诚与道的结合下,才能获得深入而真实的研究成果。

 

(八)田野调查中匿名化一定能实现保密性吗?

匿名化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保密性,即保证被调查人员的身份与所展示的他们的言语或行为相分离。但随着“自家”研究的发展和信息传递速率的指数级增长,田野调查越来越难以维持调查领域和结果传播领域之间的分离,导致简单的匿名化越来越难实现保密性,因此研究者应当更加审慎处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背景信息。

 

Case:博士论文《中县干部》

尽管《中县干部》已经对受访者及地名进行了匿名处理,并且相关新闻报道延迟到涉及的干部上调或交流到其他市县后才公开发表,但因该县网站仍留有研究者相关信息而被好奇的网友很快锁定了调研地点,导致了保密性的失败,给研究对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类事件不仅损害了研究参与者的利益,而且阻滞了未来的田野调查的进行,增加了建立信任的困难。

 

(九)如何在田野调查中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呢? 

首先,尽可能减少没有必要的背景信息提供,因为对调查背景进行的描述和分析(如见面信息、采访商议过程、采访地点的描述等)会增加调查对象被识别出来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修改被调查者的某些特征,如年龄、职业、生活地等,来避免识别。尽管这可能会产生对分析严谨性的质疑,但修改“对等特征”的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比如用同等规模的城市来替代真实生活地。

 

问答环节

 

Q:如何让被访者向自己吐露心声?

 

A:大家可以从“small talk”开始,即闲聊。首先我们可以猜测对方感兴趣的事物,亦可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开始,这并不涉及过高的技术性,而是看你的“eagerness”。如若我们很直接地获取资料,可能对方会进入一种应对问题的模式。(黄老师)

 

我们可以对被访者的工作一些准备(了解),当然,有时候扮演一种“无知”的状态也有利于激发对方表达的欲望。当我们尝试与他人交谈时,内心要做好被拒绝或者对方不愿意交流的准备。我们可以尽可能取联络愿意与自己交谈、交流的人。(戴老师)

 

建构信任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如果现实无法做到所有受访者都愿意建立信任也是正常现象,能够找到几位关键的“线人”就足够。作为非正式访谈的闲聊是容易获取有用信息的方式,有时候录音的正式访谈反而会引起受访者的警觉与戒备。当我们关掉录音时,受访者往往愿意分享更多信息。非正式访谈是田野研究的一大特点。(陶老师)

 

Small talk其实就是跟人聊天气,到一个陌生地区,跟对方聊对方能够展开的话题。如若对方能够搭理自己,就已经成功一大部分。(黄老师)

 

Q:如若对于“婚恋观”这样的大的话题,该如何细化研究?

 

A:“婚恋观”概念太大了,首先需要明确调查对象。其次,要弄清楚自己想要调研的是现象还是影响因素。(陶老师)

 

质化研究并不是需要先有结果,才有判断。什么样的方法曲径取决于研究主题。(戴老师)

 

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均可,而不是确定一个题目随即确定了方法。关键在于思考,以什么样的方法获取何种数据回答自己的问题。(黄老师)

 

Q:发问卷如何选取技巧提高回收率以及质量?问卷设置有什么技巧?

 

A:人员选取不一样。部分同事倾向于到内地收集问卷,需要一位信任度高的中间人帮忙传话,例如书院群的同事帮忙。(戴老师)

 

当下许多同学使用线上问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没有总量,无法计算回收率,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尽管收了很多线上问卷,但质量问题亦需要着重考虑。曾经有一个在学青少年吸烟问题的调研,研究员找学校老师帮忙发问卷(主要是班主任),但老师在场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黄老师)

 

Q:研究对象是深圳年轻人,计划现场发放问卷。

 

A:这种随机抽样没有任何抽样策略,在公共区域发放问卷,或许样本会局限于经常出现这个场域的人。建议将研究范围缩小,例如深圳高校学生,样本总量会小一些,比较好抽样。公共空间的对象是流动的,会给研究造成很大的不确性。(陶老师)

 

线上讲座图片

 

本次“知行”计划联合厚含·个人成长计划一同开展,感谢相关单位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网站编辑:卓玛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