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中大(深圳)知行·主题实践队
深扎新喀什·共筑丝绸路
调研主题:以深港大学生视角看援疆——14年来深圳援疆成效带来的思考与感悟
乡村振兴篇04
“深扎新喀什,共筑丝绸路”调研队的16名师生深入喀什市及塔县,全面展开了对当地文化国情、民生服务、启智育才、乡村振兴和产业帮扶等多方面的社会调研。
第一站,是“文化与国情”
第二站,是“民生与服务”
第三站,是“启智育才”
正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美丽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步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调研队走访调研了喀什地区多个示范乡村,深入了解了喀什地区乡村在全国援疆的帮扶下如何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不断实现乡村振兴。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看看“乡村振兴”板块。
乡村振兴篇
新疆·喀什
浩罕乡
8月1日下午,调研队抵达喀什市浩罕乡,受到了杨金洁乡长及库恰比西村许钢书记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杨乡长的引领下,调研队深入了解了浩罕乡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在经济领域,浩罕乡依托“一村一品”战略,推动了水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方面,小花帽合唱团等文化项目的设立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层面,“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与慈善超市的建立,有效助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教育方面,社区小学与社区中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通用语言在乡镇内的普及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4A级旅游景区——香妃园也坐落于浩罕乡艾孜热特村。该景区的建设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驻乡干部们的援疆经历
浩罕乡乡长杨金洁和浩罕乡库恰比西村书记许钢都是响应国家号召前来援疆的“90后”,在谈起他们的援疆经历时,他们也直言在这期间经历了不少阻碍和困难,但看着近十年来取得的种种成果和自己不变的初心,觉得一路走来都是值得的。在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浩罕乡正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不断稳步前进。
新疆·喀什
帕哈太克里乡六村
8月4日上午,调研队抵达了帕哈太克里乡(下文简称帕乡)六村。帕乡苗慧文副书记、六村工作队郭晓瑛书记及相关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帕乡因拥有多个天然泉眼而被誉为稻香泉村,它打破了人们对南疆的常规印象,这里水草丰茂,气候宜人,素有“疆南水乡”之美称。帕乡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民宿、乡村旅游等特色项目。在苗书记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不仅六村,帕乡的各个村庄都依托当地特色,发展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在帕乡人民和乡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乡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的回信
1952年的帕哈太克里乡,土改刚刚结束,贫农们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他们衷心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怀着满腔热情,以诗词的方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感谢毛主席的恩情。同年,毛主席给乡民们写了一封回信,鼓励他们要继续努力劳动,从事生产。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毛主席的回信一直激励着帕乡乡民们。在新时代,帕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并继续努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卓越乡村振兴沙棘和雪菊产业基地
8月6号下午,调研队来到位于塔什库尔干县班迪尔乡的卓越乡村振兴沙棘和雪菊产业基地。该生产基地作为深圳企业参与的援疆项目,在班迪尔乡产生了大量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助力班迪尔乡实现乡村振兴。在工作人员里百克的带领下,大家不仅体验了沙棘原浆产品,还在种植地品尝了枝头的新鲜沙棘果实,并走入田间地头了解雪菊种植基地情况。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队了解了沙棘雪菊从采摘到成品的生产流程,也深入体会了产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此外,卓越集团公益基金会也参与了喀什地区教育服务,通过“美丽园丁”项目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深能福塔光伏电站
8月7号中午,调研队到达了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盘龙古道脚下的深能福塔光伏电站。该电站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个扶贫电站,其生产的全部可分配利润将用于塔什库尔干县的扶贫工作。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福塔电站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具备电子数据实时监控功能,新装配的无人机可以实现远程遥控检查。在帕米尔高原之上,在热烈的阳光下,数以百计的光伏发电站整齐排列,为塔县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清洁能源,助力塔县乡村发展。
调研有感
1 我们在班迪尔乡看见了一片片的沙棘果树和雪菊种植园,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民们的笑容和他们的幸福生活。深圳援疆的卓越集团公益基金会对此项目进行了大力帮扶,很多产品远销深圳大湾区。里百克大哥在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故乡进行建设,正是因为多方的努力,如今的这里才会如此繁荣幸福。调研实践队对在实践过程中给予支持的各组织机构及负责人们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所有援疆工作者和新疆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致敬。
——2023级 本科生 经管学院 会计专业 黄子珊
2 到达浩罕乡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别具一格的百家姓墙和村委会门口醒目的‘每日一句国通语学习’标识,这些细微之处无不彰显着当地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乡镇干部与村书记的热情接待及详尽解答,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援疆干部的辛勤耕耘,还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乡村振兴政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与变迁。援疆干部的心血与汗水,正一点一滴地滋润着这片土地,使得浩罕乡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积极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在这里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2023级 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 毛屿璠
网站编辑:赵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