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回顾
10月24日下午,学生事务处(OSA)有幸邀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方可成教授来到港中大(深圳)校园,与同学们分享和探讨如何获取优质信息和构建更好的媒介环境。

方老师首先由台湾一位新媒体创作者的“走钟奖(Walk Bell John Awards)”获奖感言引入,提出了当下“好媒体”与“好观众”难以匹配的困境。紧接着,他借助一个简洁的传播学模型讨论了生产者(媒体)和消费者(受众)之间常见的三种匹配机制,即“提高公共意识”、“满足个人需要”以及当下最流行的“增强平台黏性”。当算法支持的注意力经济成为主流,我们作为观众要如何从个人层面应对这种被裹挟的无力感呢?对于这个同学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方老师提出了两种实践方式:一是个人主动筛选和定期评估订阅账号,二是通过朋友间互相分享优质信息来进行小圈层的抵抗。

随后,方老师以曾风靡全网的主播“秀才”为例,讲解了直播平台在“主播”和“观众”的匹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播在初始阶段巧妙地利用平台的规则为自己“购买”人气,而这种看似钻空子的行为事实上也会得到平台的变相鼓励,因为随着算法的放大效应,随之而来的真实流量会给平台和主播双方都带来巨额利润。类似的操作手段,早在十几年前的YY直播平台上就已经流行。因此,方老师概括道,“分析内容和受众都不足以呈现全貌,平台的分配规则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于YY直播平台的纪录片《虚你人生》
在最后一个案例中,方老师邀请同学们先分享了对微博实名制这一时事热点的不同看法。除了隐私和网暴这些被热议的具体话题,方老师以同样曾经严格要求用户实名使用的Facebook为例,提出了更宏观的视角——平台构建trust and safety的责任。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这个在中国媒体环境中较少讨论到的角度,他推荐了一款可以让玩家体验平台角色的游戏Trust & Safety Tycoon。“真的让人头疼”,方老师分享了他的游戏体验,“但可以让你意识到平台在各种情景下作出合适的决策、为用户带来trust and safety需要有哪些取舍”。
轻松近距离的案例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就“我们该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成为一个好观众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如何看待新闻报道中的立场”等话题与方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学生组织Parklife生活在公园的主持和协办下,这次对谈活动圆满结束,每个人都收获了丰富的体验与思考。

同学感言
这次师生共叙活动是我进入大学四年来最惊喜也最有启发的一节课,就像是一节新闻与传播学的体验课或启蒙课,无论是方可成老师专业的学术素养还是他引人入胜的案例式讲座设计,我全程聚精会神地倾听思考、代入反思一秒都不想错过,感觉我又打开了一门新学科的抽屉,一个学科兴趣的火种并不意外地被点燃了。方老师介绍了平台规则对媒体的控制与影响以及抵抗算法的重要性,而从个人层面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去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media diet)。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用“向前倾”的积极姿态去主动获取信息,关注谁在生产信息,在溯源的过程中或许能逐步收获媒体格局(media landscape)这样另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去努力自主地获取尽可能“多元”“平衡”“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一味追求并不存在的客观新闻或所谓事件真相。
——姚萌 2020级 经管学院 学勤书院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次活动!作为看理想的资深用户,能近距离和方老师接触真的非常开心~老师的分享很有趣,问答环节也让我收获颇多。同学们不同角度的发言带给我不同的思考方向,而方老师也回答了我一直以来关于“客观性”与“立场”的困惑。在他看来,并没有所谓的“客观性”,我们要做的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尽量让自己跳脱出片面,更加丰富多元。而关于“立场”,不急于下定论要好过急匆匆站队,成为一个“犹豫”的人并不是一件坏事。真的很希望龙大可以有更多这种关于批判性思考的活动!一起成为狭隘世界里宽阔的人!
——杨国玉 2023级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活动彩蛋
第一次到港中大(深圳)是因为这里一群关心公共事务、积极营造社群的学生邀请我过去做交流。在他们的另一间房间里,堆满了自己画的海报、各种有趣活动留下的道具,还有晚上睡觉的地铺。在一所大学能有这样的空间和这样一群学生,就有了一点理想大学的色彩吧!

带方老师参观Parklife的大本营
学生活动中心402
网站编辑:晏霓